說起移動支付,蘋果有Apple Pay,三星有Samsung Pay,小米有MI Pay,但到了Android的締造者Google這里…
有個Android Pay,還有錢包叫Google Wallet。
兩個相似的產品就這么共存了幾年,Google終于決定要合二為一推出一個新客戶端,當然,名字與各大支付品牌對仗工整——Google Pay。
合并后的Google Pay將集成Android Pay和Google Wallet的功能,無論線上線下,用戶都可以使用Google Pay進行支付。
在移動支付領域,Google可謂是起了個大早,趕了個晚集。
早在2011年,Google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個支持NFC近場通訊的移動支付服務Google Wallet,用戶通過綁定銀行卡或者禮品卡可以完成支付,Google Pay上的所有支付也需要借助它,用戶甚至還可以通過Gmail進行轉賬。
圖片來自:digitaltrends
線上線下支付、用戶轉賬、NFC支付,要說功能的完整性,當年的Google Wallet絲毫不比5年后的Apple Pay差。
由于當時市面上支持NFC的手機鳳毛麟角,Google Wallet作為線下支付手段的便攜性并沒有發(fā)揮出來,而美國根深蒂固的信用卡支付的習慣,讓用戶并不覺得Google Wallet有多方便。加之線下門店支持NFC的收款機太少,先驅成了先烈。
奇葩的是,四年后,Google在I/O 2015上發(fā)布了一個Android Pay,除了開發(fā)者可以把Android Pay集成到其他app里,功能基本上跟Google Wallet一樣。
圖片來自:digitaltrends
雖然Google在支付領域折戟沉沙,但其實在整個美國市場,移動支付的發(fā)展都不景氣。
美國消費金融網站LendEdu去年曾對大約2000名千禧一代(1981年至1998年出生)年輕人進行了調查,結果顯示,只有近14%的人經常使用移動支付軟件,而35%的人表示從未使用過移動支付。
相反,在大洋彼岸的中國,一個一貫被視為追隨硅谷步伐的廣闊土地,微信和支付寶已經接管了數以億計中國人的錢包。
去年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在對比了中美兩國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之后,發(fā)現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的市場規(guī)模已經接近于美國的50倍。
驚人的數字背后,體現的是是中美兩國不同的支付習慣與金融環(huán)境。
圖片來自:Time
市場調研公司Stratechery創(chuàng)始人本·湯普森(Ben Thompson)說:美國是全球最先推出信用卡的國家,每一位美國人都擁有PC。但是在中國,每個人都在一直使用手機。這等于是中國跨越了PC和信用卡時代,直接在移動商務和移動支付上處于領先。
大概這就是天道輪回?。。。?